崇祯十五年正月起,诡异的,京畿各处,又出现一些关于王斗的流言,还慢慢蔓延向大明余处。
不过,与上次风波不同,这次流言内容,可谓尽数为王斗说好话,只是,好话说得太过份了,甚至可说吹捧到极致。
流言将王斗捧到了天上,将大明余人踩到了泥底。
内容中,似乎除了王斗,别的武人都是饭桶,大明唯一仁义之师,就是靖边军,唯有打仗可胜的,唯有永宁侯王斗一人,放眼国朝几百年,论打仗能力,似乎只有太祖高皇帝可以比肩。
在内容中,似乎除了王斗,别的文官,也一样是饭桶,还是饭桶中的饭桶,别的不说,东路桃源,哪个父母官可以办到?尔等身为文官,打仗不说,连治政都比不过一个武人,岂不汗颜乎?
如此民心所望,文武全才,充满皇者之气的英杰,只要他愿意,取天下易如反掌。
当然,永宁侯肯定是忠于大明的,不见他捉拿奸商,大力抄家缴粮,都是为了增强国朝的力量?
流言各处蔓延,隐隐夹着各类喜闻乐见的闪动片段……
如言王斗出生时,有人见其府邸紫气盈绕,天空隐现仙音龙吟,其子王争出生,一样霞光万道,异香满城,更有人哄传桑干河突现怪兽。口吐人言,踏空而去,足下祥云朵朵,疑为麒麟……
对王斗充满好话的流言,隐隐充斥极为险恶的用心,古时各朝,统治者最忌讳什么?就是臣下邀买人心,众望所归。
大明臣君,早对王斗有着猜疑与裂痕。特别王斗抓捕奸商后,许多大明官将,对王斗更是警惕到极点。
王斗这种例子不可开,若人人效仿,众当如何?
特别若皇帝心动。又当如何,难道让他如正德帝一样落水?
王斗势力越大,众人心中越是恐惧,虽各官表面笑脸相迎,其实内心已经越发疏远,这流言一出,更是直接点到很多人内心深处。对崇祯帝来说同样如此。
有时,他也在问自己,自己御宇十数载,享万里之税。然国内流民不断,百姓颠沛,一个万乘之尊,还不如一个地方军阀?
为何。王斗治内可以人人有衣穿,人人有饭吃。自己却不能?自己一个帝皇,难道真比不过一个臣子?
随着流言的浮动,京畿似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气氛中,各官相望间,也是神情诡异,当然,有不久的前车之鉴,他们都对此不发表意见,更不参与,只有一些无知愚民在津津乐道的八卦。
针对王斗的新的流言又出,大明君臣不敢怠慢,崇祯帝第一时间,让锦衣卫严查。
只是,这次的流言,似乎也找不到什么主使者,或是第一时间就抽身走人了,只利用人类喜好传播谣言的劣根性罢了。
有道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,小道消息人人爱,这点上,很多男人,与乡间的长舌妇没什么区别,一个共同特点:蠢!
所以查来查去,锦衣卫都查不出什么名堂,抓了一些长舌妇,长舌男,仍然不能止住这些流言的传播。
针对流言内容,大明臣君,都没什么评价,朝堂也是沉默,还是良久后,终于有言官出来弹劾王斗,劾其邀买人心,图谋者大,泣血请斩王贼,以正朝纲。
他们的弹劾,没有引起什么反响,崇祯帝默默将他们杖毙,这些言官的同僚家人,也默默的收尸。
不知什么时候,如微风拂过,流言烟消云散了。
只是事后,朝廷对王斗那种冷淡戒备,还有猜疑,很多有心人都可以感觉出来……
……
流言内容,当然很快传到王斗耳中,他没说什么。
只有高史银暴跳如雷:“又来了,又来了,这些贼人,真是贼心不死。”
温方亮叹道:“智者止于智者,可惜,天下间,始终还是蠢货居多啊。”
……
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日。
不象以往那样一到过年,王斗就要忙着到各地上官处拜年,现在的他,身份不一样了,除了写几份贺表给朝廷外,就是坐在家里,等着别人上门拜年。
不过自回到东路后,就算在休息的日子,王斗也抽空谋划幕府之事,充任一镇总兵了,原先只是一路的架构,自然要随之调整,再次确定机构与主官,增或扩。
对这事,东路上下,一样极为热心,很多人更盼永宁侯扩兵。
当然了,王斗是出名的甩手掌柜,往往只提出一个思路,然后让幕府各员自己去完善,美曰其名,放权手下,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
其实他也有自知之明,论种田,自己赶不上张贵,论经商能力,自己也赶不上田昌国,所以最适合他的位置,只有一个,领导。
当然,什么活都让手下去干,王斗也是理直气壮的,如果什么事都要自己做,要部下干什么?那还做什么领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