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准备远行事宜,崔幼伯还要继续去学院客串老师。
没错,崔幼伯是积微学院的客座讲师,每隔一旬,便去给学生们讲讲律法,谈谈案例,有时还会跟学生们一起讨论下最新的疏议。
隔了一旬,今日又是崔幼伯的授课时间了,于是他准时前往公共课的大教室,给一百五十多号学生讲解律法。
崔幼伯不愧是在大理寺混了好几年的专业人才,说起大唐律,简直是倒背如流。而且,在大理寺的日子里,他整日埋在案宗里,什么大案、要案,什么引发律法大讨论的经典案例,他都信手拈来。
加之这厮的外形着实不坏,讲得内容又生动有趣,一群或小、或大年龄不等的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。
半个时辰过去了,到了下课的时间,还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们意犹未尽,下课的钟声一响,他们便冲到讲台,将崔幼伯团团围住。
崔幼伯做了几个月的老师,也颇喜欢这种教书育人、给后辈们解疑答惑的感觉,所以看到这么多勤奋好学的孩子,他很高兴。
但这里并不是讲解的好地方,他看了看四周,唔。这几个都是十四五岁的高年级学生,他一挥手,“跟我来,咱们去外头说!”
一边说着,崔幼伯一边收起教案,领着七八个小少年往教室外走去。
当初学院共招收了一百五十八个学生,其中有男有女、有大有小,萧南便按照后世分班的方法,将学院分作初级班、中级班和高级班。
初级班算是启蒙班,因为学生大多是五岁至七岁的小豆丁。有些虽然已经开始启蒙,但大多数的孩子都维持在一个刚刚背完《太公家教》、刚刚学会写几个字的水平。
中级班的学生则是八岁至十二岁的半大少年,他们基本上已经启蒙完毕。正需要更专业的夫子进行系统化的教育。
高级班的学生则在十三至十六岁,这个年龄段的学生,该学的基本上都学得差不多了,他们需要的是更高级的教育,或是一个进身之阶——当初。圣人还是太子的时候,曾许诺,只要是积微学院的学生,只要通过了考核,便能直接入学国子监。
而国子监呢,则能直接入仕!
所以。高级班的学生大多都打着这个主意,想通过积微学院入国子监,进而入仕。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。是冲着那几位名士来的,若是能成为名士的亲传弟子,哪怕不入国子监,他们照样有个坦荡的仕途!
这次尾随崔幼伯出来的,便是几个高级班的学生。且都是身高体壮的彪悍少年。
崔幼伯领着他们来到湖边的水榭坐下,一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。
最后。崔幼伯还颇有名师风范的问道:“还有什么问题吗?”
几个学生跟身边的同伴对视一眼,相互交换了眼神,一个年龄最长的孩子问道:“崔先生,听说您月底就要去陇右了,学生、学生能随您一起去吗?”
崔幼伯要去鄯州任刺史,在京城的上流社会并不是什么秘密。
朝廷虽没有发明令,但今年大考的时候,吏部已经把鄯州、兰州、渭州三州的刺史留了下来,而兰州、渭州两地的新刺史人选已经定了下,惟独剩下一个鄯州。
再联系一个月前朝堂上发生的一幕,大家经过一番脑补,‘真相’就新鲜出炉了。
学院的学生也都是权贵家的子弟,休假回家的时候,听父兄说了一句,便记在了心上。
他们大多是家中的次子、幼子,或是较出色的庶子,家中爵位或是大半家产是不用想了,想过得好,就必须自己争前途。
所以,听闻自家夫子要去做刺史,这些大孩子们便动了心思:刺史可是要有一大堆的幕僚、属官滴,品级高的他们不敢奢求,但求夫子给个**品的小吏,总该没问题吧。
再说了,西北不平静,很容易出政绩,只要有了政绩,他们还愁前途吗?
崔幼伯听完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要求,有些惊讶,问了句:“你们知道那边的情况吗?”那里可能是战场呀?!
那个年纪最大的学生却一脸坚定的说道:“知道。”不就是打仗嘛,咱们唐人怕过谁?
崔幼伯挑眉,无声的问道:那你们还去?
其中一个身材魁伟的少年,用还在变声期的公鸭嗓子回道:“富贵险中求~嗷~~”
不用怀疑,他这是被人抽了。
抽他的少年,是他的室友,一边悄悄收回行凶的手,一边心里暗骂:这个武大郎,真是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,怎么能把‘实话’告诉夫子?!
崔幼伯却笑了,精致的五官愈发鲜活,险些闪瞎几个骚年的眼,他道:“明日旬休,你们先去跟自家长辈商量一番,长辈同意,写了荐书,我再选几个随我同去……”
ps:那啥,这是补昨天滴,抱歉的话某萨都没脸说了,继续码字去!
〖